北宋最生猛最矛盾词人的人生,到底有多少奇事怪事?
出身高贵,却非要给自己另寻先祖,他到底在想什么?
长相奇丑,他的词又将有何品貌呢?
读诗读词又读人,硬核赏析看小陈。
大家好,我是痴人陈,欢迎来到我的栏目《词脉:唐宋词人的缺憾与突围》,下面我们正式进入第11期《北宗狂客——贺铸》。
图片
贺铸,字方回,1052年出生于卫州(今河南卫辉),他幼年丧父,曾在诗中感叹道:“嗟吾夙多负,失怙在童丱。诗礼思有闻,飘颻辞祖贯。慈亲念衰绪,猝猝营婚宦(贺铸《人生七十稀》)。”
结合诗歌和贺方回年谱,似乎可以瞧见那个17岁学成文武双艺,离开故乡来到京城宦游,不忍母亲哀思,早早就成家立业的青年贺铸。
因他是宋太祖孝惠贺皇后的族孙,被授右班殿直——一个荫封时常用的武职,又被安排了监军器库门的工作,还娶了宗室女——济良恪公之女赵氏为妻,后来便在地方担任监酒税、监钱官、管界巡检等职。
出生高贵的贺铸,看起来一生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并无波澜。
但是,贺铸是一个奇人,并且他有三大奇处,每一奇又跟随着三大矛盾。
1 作风奇狂,却体虚病弱
第一奇就是作风奇狂,却体虚病弱。
贺铸自从29岁在山东冠县得了病肺之后,身体就不太好,33岁病,35岁抱病赴安徽任职,40岁久病,41岁更是一年到头病都没好,病到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想辞职休养,43岁44岁也各有久病。
在我的想象里,贺铸是一个在轮椅上手无缚鸡之力、面色苍白、身材弱小的男子,可我万万没想到他居然有七尺之高,折合现在的尺寸是一米八四,个性更是十分狂野。
他狂到“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喜欢谈论时事政治,也从不拐弯抹角;
狂到“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权贵要臣有一点点不中意他的地方,他都要花光所有词汇量全力指责;
狂到“喜面刺人过。遇贵势,不肯为从谀”,当面就要说人的不好,遇到高官贵族也从不阿谀奉承,甚至狂到视规则律法为无物,公报私仇。
他在太原做官的时候,曾有位贵人之子是他的同僚,对他很是傲慢无礼。
有一次贺铸查出那人偷盗公物,就摒退侍吏,把他关进小黑屋,拿起小皮鞭吓他,问他是不是在某时某地盗取了某物,那人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一一认罪。
贺铸说,你以后当我小弟,服我管教,我就不告发你,然后掀开他的衣服打了几下,小弟叩头哀求,贺铸大笑放了他。
你这不心理变态吗你这不!从此那些仗着权势不服的人都不敢正眼看贺铸。
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是“少有狂疾”,自封“北宗狂客”(《庆湖遗老诗集自序》)。
他本人非常憧憬一种狂野的生存姿态,这从他给自己找的“祖宗”就可见一斑。
2 出身奇高,但他并不在乎
贺铸的第二奇就是出身奇高,但他并不在乎。
前面我们说过,贺铸是太祖贺皇后的族孙,但他不仅从来不提这高贵的身份,还在后来另寻了一个“先祖”。
他自称是唐朝谏议大夫、大诗人贺知章的后代,并推求家世起始,认为自己这个姓氏是出于春秋时期吴国的王子庆忌。
本来以“庆”为姓,居住在越地一个名为“庆湖”的湖泽,到了汉朝时,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讳,将“庆氏”改为“贺氏”,“庆湖”也转为“镜湖”, 因此贺铸自号庆湖遗老(《宋史·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贺铸》)。
然而这只是贺铸的自称,史书也不知他当时的根据是什么。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但可以肯定的是,贺铸对这两个人是十分敬佩的。
因为我要是能“自选”一位陈姓祖先,我肯定要选塑造了刚健雄浑之唐诗气骨的陈子昂,而不会选四大渣男之一的陈世美。
回到正题,从贺铸严选的两位祖先身上,我们就可以窥见他本人的个性了。
贺知章是我们的老熟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惊人才华自然被爱好诗词的贺铸所钦佩,那么这位庆忌,又是何方神圣呢?
他是一位生猛到令人下巴频频掉到地上的人。贺铸自己就非常生猛,崇拜的偶像更必须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庆忌是春秋时期吴王僚的儿子,人称王子庆忌、公子庆忌。庆忌出身将门,从小习武,不仅力量过人,还勇猛无畏,颇为世人赞誉,留下了折熊扼虎,斗豹搏貆的猛人故事。
不幸的是,公元前513年,庆忌被公子光(吴王阖闾)的刺客要离刺杀,重伤将亡。
这时左右欲杀要离,庆忌阻止说,敢杀我的人是天下勇士,一天不能死两个勇士,放他走。
说完就咽气了。
要离坐船返回吴国,站在江上久久不能释怀,说,“杀吾妻子,以事吾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今吾贪生弃行,非义也。吾何面目以视天下之士?”
于是愤然投江,但是没死,被手下救出,要离说:我难道死也不行吗!
手下们说,吴国还有高官厚禄等着您呢!
要离一听,自断手足,伏剑而死(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
要离深感在这世间的知己竟然是自己要尽忠之君的敌人,走到最后自己身边竟只剩下这一群为了高官厚禄汲汲营营的人,难道自己做出这等不仁不义之事,竟是为了这些流俗之物吗?
太生猛了朋友们,感觉春秋时期的人真的非常狂野。
而以庆忌为先祖的贺铸,人与词也拥有这种狂野。
他在代表作《六州歌头》的上阙中说: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看看,前面不是还说贺铸狂到“人以为近侠”吗?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追忆自己在京城所度过的少年生活时说“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我所结交的都是各地方最强的豪雄侠士。
“肝胆洞”怎么理解呢?
首先《黄帝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以“肝胆洞”首先是谋略与决断的化身,是说我们“五都之雄”有智慧,有勇气,有血性。
其次肝胆二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说的是我们关系密切,而“洞”字有“洞穿、透彻”等义,代表我们交往时肝胆相照,不藏私隐,皆有一颗明净真诚的赤子之心。
我们的精神气概已经能够支配寻常不能支配之毛发,生气时毛发冲冠,赫然耸立。
我们立谈之际,就已成为生死之交,因为我们早把这种狂放不羁的个性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大丈夫之气节,虽千金不能变,即使丢掉性命,绝不违背诺言。
我们“推翘勇,矜豪纵”,“翘”是出类拔萃的翘楚之“翘”,“矜”是自夸自傲的骄矜之“矜”,我们推崇的是出众过人的勇猛,夸傲的是纵横干云的豪气。
看看这一群兄弟伙,让人不得不夸赞一句:小伙子很有精神!
兄弟伙在一块飙车、饮酒、打猎,主打的就是一个“快”字。
“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轻盖指的是车子,鞚是马笼头,飞指的是飞驰的骏马,我们轻车簇拥,骏马相联,飙车城东。
“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
看看,贺铸对饮酒的描写是多么的豪情似海,他们是“轰饮酒垆”,一来就要发出如雷鸣炮击般的巨大声响,接着就要“吸海垂虹”,这是多么庞大之气象多么惊人的气魄,仿佛天边巨型的云龙张开血盆大口,顷刻吸干深海。
所谓“垂虹”饮涧,就是古人认为霓虹是像“龙”一样的神灵,时而下凡饮水。
“垂虹”的典故出自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说晋陵有个叫薛愿的人有一条“虹”,“虹”在薛愿的釜澳中饮酒,须臾间就全喝没了,薛愿往里灌酒,随灌随干,“虹”喝饱之后,就吐出满釜黄金。
这可不是一番豪饮吗!
贺铸他们接着“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呼和嗾是一个意思,“呼鹰嗾犬”就是指挥鹰鹰队和汪汪队追赶猎物,小雕弓这么一挽,小羽箭这么一放,小狡兔的家就这么一窝端了。
骑马咱就像飞一样快,喝酒咱就像垂虹一样吸溜,打猎咱就是“俄空”,生命中仿佛纵横四野、豪气干云的极端快乐,就只有如斯短暂的一瞬间,“乐匆匆”,上阙这最后三个字凝聚了贺铸多少的反复思索和无奈叹息。
一个又野又狠又病弱到整天咳咳咳的贺铸就浮现在我脑中了,我寻思这不就是我最爱的小说男主类型吗!
但非常可惜的是,贺铸长得不好看。
3 长相奇丑,但才华奇高
贺铸的第三奇乃是长相奇丑,但才华奇高。
世间对长得不好看的人真的很残忍,哪怕有才如温庭筠、贺铸也要被取“温钟馗”、“贺鬼头”的外号。
但是他们用绝妙好词,成为了文学史上永恒的美神。
温庭筠的长相细节没有太多记载,贺铸就惨了,可谓描摹如画,十分残忍。
第一条记载是“身长七尺,眉目耸拔,面铁色(《宋史》)”。
第二条是“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俗谓之'贺鬼头’(《老学庵笔记》)”。
第三条是“方回寡发(《竹坡诗话》)”。
总结一下就是,秃头,黑皮,眉眼突出,人家觉得他长得像鬼,每一条都非常残忍。
贺铸的仕途也很不顺利。
这让我想到了同样出身高贵,同样从不阿谀,同样爱面刺人过的晏几道,这两位仁兄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相似,首先都没有走过科举这条路,都在青年时因家族荫封而进入官场,其次都由于个性太过如狼似虎,从而在重视裙带关系的官场讨不到好,一直得不到升迁。
除了陆沉下位的痛苦,贺铸还多了一分壮志难酬之恨。
请看《六州歌头》的下半阙: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上阙回忆完少年时代的侠气与豪迈,现实的贺铸明白这一切都不过是黄粱梦一场。
为什么呢?
元祐三年(1088年)秋,36岁的贺铸正在安徽和州任管界巡检,在地方训练甲兵,巡逻州邑。
北雁传书,传来的皆是西夏频频侵犯我大宋国土的消息,英雄煮酒,沸腾的尽是对这朝令夕改、重文轻武的朝廷的叹息,改革变法的成果毁于一旦,屈辱求和的投降派当政,贺铸义愤填膺,欲上阵杀敌,却无路请缨。
“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
这一连串的牢骚、这数十年的积郁,如鱼咬尾,话赶话般地倾泻而出。
贺铸离开京城到外地供职(辞丹凤),孤篷一叶,漂泊在旅途中,唯有明月与共。
自己的官品卑微(冗从),事务繁多(倥偬),俗称:钱少事多离家远。
落入这污浊的官场,贺铸如鸟雀落在尘世的樊笼里一样失去自由,终日为文书案牍消耗劳碌,自己心怀上阵杀敌、保卫边疆的愿望却不能实现(忽奇功)。
而像自己这般郁郁不得志,只能被支派到地方打杂写文案(供粗用)的武官(鹖弁)简直太多了。
直到异国的贼子吹响了战争的号角声,笳鼓动、渔阳弄。
可是,可是“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贺铸这渴望投身疆场的爱国志士,却无路请缨,不能生擒敌军将帅,连他自己的宝剑也在秋风中发出愤怒之吼!
这岂不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岂不是满腔热血,化为悲愤!岂不是慷慨沉郁,荡气回肠!
末尾几句笔锋突转,“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便是将咬牙切齿之恨转为无力之哀,临水抚琴,登山远眺,望着归鸿的词人啊,只能以无声的静默来回应涌动的激情了。
贺铸在词中巧妙运用了“洞、耸、鞚”的韵脚和三字的句式,使全词音节洪亮、节奏强劲,完美契合了他所想展示的狂野不羁的精神面貌,成就了这一首《贺方回词集》的压卷之作。
他所塑造的这位纵横任侠、忧国忧民的奇男子,是宋词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形象。
在这个普遍个性柔弱的宋朝文人集团中,如此雄壮豪迈的气概是凤毛麟角的。
这份豪气竟然出自一尊病体,这也就注定了贺铸词中挥之不去的那份闲愁,且看《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望见一个迈着凌波微步的曼妙少女,可她却越不过这条横塘之路,他只好“但目送、芳尘去”,他送的是少女,也是自己多年的求索。
这几句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玉步轻盈,极为美好。这是贺铸心中的求不得。
“她”有好几次真的离贺铸只有一步之遥,但为何总是“但目送、芳尘去”呢?
于是贺铸问她“锦瑟华年谁与度”,你和谁一起度过这锦绣的时光呢?
此处一句显然出自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其中蕴藉的情感当然是纷杂繁复的。
贺铸问的是她,更是反问自己——我到底是如何屡次三番地造成了这错失的遗憾?
我到底是为何没有与我想要一生追逐的事业在一起而使光阴虚度?
我身边为何没有一个知我懂我的人,使我免于陷入这孤芳自赏的闭锁苦闷呢?
我又要如何挽留这逝去的锦瑟年华?
贺铸将与理想失之交臂的遗憾、未曾与热爱的事业相守的虚度光阴之感、无人知赏的寂寞自伤、时光匆匆流逝的迟暮之情全部注入在这位被目送的少女身上。
试问如此堆叠的情绪,又怎会不令人断肠?
难怪他要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的语言不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是“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他不说“似水”,也不说“如海”,他好似只是轻轻发问,转而便瞧见这满城的风絮、绵延的烟草、淋漓的梅雨,它们是多、是满、是长、是久、是充斥了整个城市的凄苦、困扰与迷茫。
这四句词不仅承接了“锦瑟华年谁与度”的前因,不仅情景交融、兴中有比地展示出了贺铸凄迷苦闷的内心世界,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暮春时分烟雨朦胧的盛景,堪称绝妙。
难怪这首词能够成为北宋唱和最多的两首词之一,难怪贺铸因此得到“贺梅子”的雅号,难怪千里之外的黄庭坚要写诗赞叹说:“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闲愁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
贺铸真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奇男子。
也许正因他矛盾重重,所以他的词是如此的风格多变,并且每种风格都能产出佳作,这无疑是令人惊叹的。
好比前面提到的《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岂不是像李后主、秦少游一般造语精妙、境界凄婉;
《点绛唇》“一幅霜绡,麝煤熏腻纹丝缕”岂不是像温庭筠一般富丽精工;
《菩萨蛮》“虚堂向壁青灯灭。觉来惊见横窗月。起看月平西。城头乌夜啼”岂不是像韦庄一般清新晓畅;
《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岂不是像冯延巳与晏欧一般惆怅深婉。
在羁旅题材上,《天香》“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能与开山祖师柳永并肩,在悼亡题材上,又唯有贺铸《半死桐》方能望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之项背。
要说能与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南宋爱国词篇相抗衡的北宋词,又唯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贺铸的《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二者而已。
因贺铸学习苏轼多样化的写作风格和“无事不可入词”的创作理念,他气象万千的词作又对南宋词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他在词史上是一座不容忽视的承上启下的桥梁。
他在《六州歌头》所展现出的一气呵成、如鱼咬尾一般的气势,印证了他随性而为、肆口而成、停不下来的写作特色,这似乎就源于苏轼作文“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范式,成为了南宋辛派词之雄浑豪迈的先导,他的爱情词中许多比兴与寄托也成为南宋清雅词派的渊源。
除此之外,贺铸词中还常见一种隐括现象,如他自己所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
他有大量摘抄前人诗句,增添几句自己原创句子便成为新词的作品,其中有的完全是食之无味的拾人牙慧式的叠砌物,有的却很有一番味道。这或许也是辛弃疾大量用典的前奏。
贺铸的理想,一生都未能实现,元祐六年(1091年),39岁的贺铸在李清臣、苏轼的推荐下转入文职,改西头供奉,为承事郎,请监北岳庙。
他写了一首名为《易官后呈旧交》的诗,说“当年笔漫投,说剑气横秋。自负虎头相,谁封龙额侯?”
可见贺铸并没有容貌焦虑,他认为他有一副理应去碾碎敌军的面相,可惜究竟是错付了。
公元1125年春,贺铸病逝于常州僧舍,享年73岁。
从他个人履历上,我还发现了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在他29的时候,他刚结束上一段任期,邯郸的首长让他来自己手底下任职,结果贺铸没去,没去的原因竟然是“莫知其津”,不知道路怎么走,直接不上班了,gap了一年。
紧接着就是30岁的时候他来到徐州做官,徐州是一个苏轼在此大干了一番事业的城市,贺铸来到徐州之后,就开始跟着苏轼打卡,看看苏轼在哪些景点写了什么诗赋,自己也去打卡,写点诗,八月《登黄楼有怀苏眉山》,次年五月《题承天寺竹轩》,六月去景点《快哉亭》,十月《题彭城南台寺苏眉山诗刻》,就像现在跟着自己喜欢的up主打卡拍照发朋友圈一样。
第三个有意思的地方是贺铸一直大病小病不断,居然活了73岁,这叫什么,这叫好瓶子熬不过破罐子,壮汉子熬不过药罐子。
而就在贺铸之后,竟有一人,获得“集北宋之大成”、“前收苏秦、后开姜史之巨擘”的评价,这个人又会是谁呢?
他是如何兼收并蓄各家所长,使词在格律上走向巅峰的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