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日后获取更多此类文章,并便于进行互动与分享。您的支持将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 | 李佳 编辑 | T
秦始皇能够完成统一六国,成为千古一帝,白起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为战国时期的顶级名将,白起的战功赫赫,他的百战百胜不仅为秦国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也为秦国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然而,这位有着辉煌战绩的名将,最终却因范雎的一番话而命丧黄泉,这句话简单但极具深意,几乎可以说是将“厚黑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秦国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了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和百年的积累。在此过程中,如何将国力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并有效地击败敌国,成为了秦国称霸的关键。而在这其中,白起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的智慧与勇气达到了巅峰。然而,正是这场战役也让他迅速跌入谷底,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展开剩余80%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军爆发激烈战斗,起初,赵军由廉颇率领,他们稳扎稳打,采取固守不战的策略。由于秦军的补给线过长,补给不足,战争局势一度陷入僵局。按理说,若赵军坚持下去,战局的胜负难以预料。然而,赵王过于急功近利,且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决定换将,让赵括代替廉颇指挥作战。这一决策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白起凭借赵括急功近利的心理,巧妙布下“诈败”之计,诱敌深入,将赵军后路切断,并围困赵军达四十余天。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军士气崩溃,最终白起发起了总攻。经过激烈的战斗,赵军四十多万大军,半数阵亡,半数投降后被坑杀。此战让赵国实力大幅削弱,从此失去了抵抗秦军的能力。
长平之战后,赵国若当时继续坚持,或许还有机会缓和局势,但秦昭襄王并未选择趁胜追击。相反,他拒绝了白起的提议,未进攻赵国的首都邯郸,这一决策令白起心生不满。次年,赵国未能履行割地赔偿的承诺,秦昭襄王再次派兵进攻赵国。此时,白起本应为主帅,但他以病为由拒绝了命令。在私下里,白起不断抱怨去年的绝佳机会未能利用,而如今赵国已恢复元气,再战邯郸恐怕会更加艰难。
围攻邯郸持续了三个月,但由于进展缓慢,秦军屡遭损失,最终,秦昭襄王几度催促白起前去督战,白起始终以病为由推脱,直到秦昭襄王下令“不得不去”,白起才带病奔赴前线。此时,范雎悄悄向秦昭襄王报告,称白起常言不满、心有怨言。正是这番话,令白起遭到秦昭襄王的赐死,命运便此定格。
范雎,秦国的名相,在秦国崛起过程中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他性格狭隘,心胸狭窄,习惯报复心强,尤其与白起的矛盾自他登上秦相之位那天起便已埋下了祸根。范雎成功上位的背后,曾挤走了魏冉,而魏冉正是白起的有力支持者,正因为有了魏冉的支持,白起才得以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而范雎与白起之间的矛盾由此开始,并逐渐加剧。
在长平之战后,赵国派遣苏代前来秦国求和。苏代深知范雎与白起之间的恩怨,于是他巧妙地对范雎说道:“如果白起真能攻占邯郸,取得赵国,秦国的最大功臣非他莫属,而这对于您可就不太有利了。”这番话令范雎心生警觉,并迅速采取行动。他向秦昭襄王进言,长平之战虽然胜利,但秦国损失惨重,若恢复元气,赵国恐短期内无法反击。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决定暂时休战。
这时,白起得知撤兵之事与范雎的暗中运作相关,他和范雎的矛盾愈发深刻,甚至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第二年,秦国再次进攻邯郸,白起因病拒绝出征。秦昭襄王派范雎探望白起,范雎从中打探白起的真实心态。白起本已对秦昭襄王心生不满,且对范雎心怀仇恨,当然不可能表现得友好。范雎很快察觉到白起对他的敌意。
在两者的关系已无法调和之时,范雎决定彻底铲除白起,借助秦昭襄王之手完成这一目标。在范雎探望白起后,他向秦昭襄王报告称:“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这简短的九个字,看似无关紧要,但其背后却蕴含着巨大的玄机。范雎并没有直接向秦昭襄王诬陷白起,而是以模糊、含蓄的语言激起秦昭襄王的好奇与疑虑。
秦昭襄王本身是一个多疑之人,若范雎直言白起心怀不臣之心,他反而可能会产生怀疑,认为范雎有私心。但范雎只用了这九个字,让秦昭襄王开始自行猜测:“余言”究竟是指什么?“不服”到了什么程度?正是这种模糊性,刺激了秦昭襄王的想象力,使他更加关注白起可能的反叛心态。
许多历史上的重臣因功高震主而遭遇不幸,并非因为他们真的有不臣之心,而是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过大,足以威胁到统治者的地位。范雎的九个字,无意中将白起置于死地。秦昭襄王担心白起的威胁过大,最终下令将其赐死,这一切都源于范雎巧妙的操作。
范雎以其深沉的心机和对秦昭襄王心理的精准把握,将“厚黑学”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为白起送上了绝路,也为自己的权力道路扫清了障碍。
发布于:天津市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