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金投研)
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毫米波雷达作为关键的感知部件,其重要性犹如人类的“电子慧眼”。想象一下,当你身处一辆高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智能汽车里,周围车辆川流不息。此时,毫米波雷达就像一位守护者,它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实时感知前方车辆的距离、速度以及行驶方向。
近期,国内毫米波雷达领域的头部供应商承泰科技,于6月23日向港交所递交了募股书,计划在港股主板上市。若成功,它将成为港股“毫米波雷达第一股”。
这家由两位前华为工程师创办的企业,在成立近十年后站到了资本市场的门口。但是,在承泰科技招股书上三年营收翻六倍的背后,是93.6%收入系于比亚迪一身的商业现实,且这一比例在过去三年持续攀升。
01
收入来源单一
承泰科技主要从事毫米波雷达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和商业化。于2024年,按出货量计,承泰科技是中国国内最大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和中国第三大车载毫米波达供应商,市场份额分别为9.3%及4.5%。
2022年-2024年,承泰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765.1万元、1.57亿元、3.4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45.7%,入呈高速增长收趋势。
毫米波雷达是汽车智能驾驶的核心部件。招股书显示,承泰科技主要生产前向雷达和角雷达,2024年,前向雷达收入占比63.9%,角雷达收入占比35.3%。
实际上,承泰科技收入快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比亚迪的鼎力相助。招股书显示,承泰科技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0.58亿、1.57亿、3.48亿元,CAGR达145.7%,主要依赖比亚迪订单放量。
公司量产的前向雷达和角雷达便首先在比亚迪身上实现了商业化。自2022年以来,公司已向比亚迪提供多代雷达产品,包括CTLRR-220 Plus、CTMRR-130,以及5.5代高解析度产品CTLRR-220 Pro及CTMRR-130 Pro。
2022年-2024年,承泰科技向比亚迪的销售金额分别为4720万元、1.43亿元、3.26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高达81.9%、91.3%及93.6%。公司坦言,由比亚迪所产生的收入高度集中,使其面临风险。
而高度依赖单一客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承泰科技的议价能力与话语权。
同时,公司产品售价不断下跌。期内,前向毫米波雷达平均售价由2022年的255元/台降至2024年的223元/台,角毫米波雷达平均售价由160元/台降至141元/台,两大产品平均售价降幅分别为12.55%、11.88%。
承泰科技采用“软硬件结合”的业务模式,将自研算法与雷达硬件深度集成,提升在不同车型上的适配性,帮助车企精简研发、测试流程。
然而,虽然承泰科技的技术壁垒很强,但是客户却非常集中。
这种深度绑定短期内带来稳定订单,但也埋下重大风险隐患。承泰科技在招股书中坦言:“若公司与客户A的业务关系恶化,其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不仅仅是客户集中度高的风险点,目前承泰科技的现金流也不乐观。净利润持续亏损之下,承泰科技经营活动现金流连年告负。2022年-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9760.3万元、-6188.6万元、-698.1万元,三年净流出1.66亿元。
而通过银行借款、投资者注资拨付资本等,承泰科技手持现金才得以增长。截至2025年4月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132.4万元,较2022年的424.1万元增加了超6倍。
但与此同时,公司债务规模也在提升。截至2025年4月末,承泰科技总债务有1.79亿元,其中,短债1.63亿元,与同期公司账上现金相比,存在1.32亿元短债缺口。
截至2025年4月末,承泰科技账上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为3.68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了2.79亿元。
同年6月,公司又取得银行贷款1.71亿元。
这大大增加了公司流动负债规模,截至2025年4月末,公司流动负债总额为5.32亿元,而流动资产总值仅有5.02亿元,其流动负债净额为0.3亿元。
这些资金紧张状况主要源于,行业特性导致应收账款规模庞大、承泰科技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对资金的渴求、研发投入持续高位(每年占营收50%以上)等方面。
但技术迭代又不能忽视,目前智能驾驶传感器领域正经历快速变革,尤其是激光雷达的成本下降加速渗透市场。虽然,承泰科技虽在4D雷达领域领先,但竞争对手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已同时布局L3-L4高阶自动驾驶传感器,技术路线更为多元。
承泰科技的资金困局与技术博弈,正成为其冲刺IPO路上的关键考题。
02
递表前夕战投减持
承泰科技两位掌舵者陈承文与周珂,均出身华为,在智能驾驶感知领域有着深厚技术积淀。
陈承文现任公司执行董事,周珂则担任执行董事,二人带领团队于2016年9月创立承泰科技,初始注册资本500万元,股权架构中陈承文持股58%,周珂持股17%,承泰创投、华承创投两家员工持股平台分别占股15%与10% 。
公司成立后发展节奏紧凑,创立不到一年便开启股权结构调整。
2017年8月,胡晓红、肖宏宇等数位个人投资者,以1元名义价格从陈承文、周珂手中受让部分股权;2019年3月,上述投资者选择退出,其持有的8.72%股权由陈承文担任普通合伙人且持股25%份额的承研创投,以50万元完成收购。
同月,为酬谢前顾问孙厚军的科学顾问服务,陈承文又以1元名义代价,向其转让公司1.62%股权,按当时估值这笔股权价值达261.29万元。
凭借在毫米波雷达领域的技术潜力,承泰科技自成立便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顺利完成8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3.5亿元,投后估值攀升至13.2亿元。
此外,本次投资阵容也星光熠熠,不仅有松禾资本、毅达资本、国科投资、和高资本等知名创投机构,还引入国资背景的杉创中小微、嘉鑫二期、陕西薪火,上市公司新雷能,以及王声平、杜牧等私人投资者。
然而,就在承泰科技冲刺IPO的关键节点,股权变动引发市场热议。2025年5月,即递表前一个月,创始人陈承文与多家投资机构上演突击减持。陈承文向和高三十一号、嘉星一号、彭聪转让45.51万股股份,套现3062.16万元;长沙和生、蓝焱紫竹分别通过向国科投资旗下公司转让股权,套现3089.08万元、1516.71万元;方正证券、铜陵垣涪也通过转股分别获得2837.84万元、123.57万元收益。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陈承文及其一致行动人仍合计控制公司 35.79%股权,松禾资本、毅达资本、国科投资分别持股11.31%、9.57%、10.51%,但此次减持操作,无疑给公司IPO之路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03
行业困局
除去上述问题,行业内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首先,科技产业的技术迭代压力大。
毫米波雷达行业技术更新换代极为迅速。随着智能驾驶向更高级别发展,对毫米波雷达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传统毫米波雷达在识别静态障碍物和横向运动物体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而新兴的4D成像雷达虽能有效弥补这些弱点,但研发难度极大。
承泰科技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以跟上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然而,技术研发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
科技产业发展良好,市场竞争激烈。
国内众多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纷纷投身于毫米波雷达领域,试图在这片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承泰科技既要与实力雄厚的海外巨头竞争,又要应对国内同行的挑战,市场份额随时面临被挤压的风险。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往往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承泰科技的应变能力,也决定着其在智能驾驶浪潮中,能否站稳脚跟、突出重围。
04
结语 ]article_adlist-->承泰科技的IPO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公司所处的毫米波雷达行业前景广阔,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市场对毫米波雷达的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公司当前面临的财务风险和行业挑战也不容忽视。
承泰科技的IPO之路,究竟是开启了新的篇章,还是面临更多未知的挑战,让我们拭目以待。
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