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必杀单雄信的三个理由:无关个人恩怨,而是单雄信留不得?
王世充那年春天投降,洛水边站着一排人。说实话,历史书里这段场面感挺强——王世充自己没死,被发配到蜀地当庶人;身边的段达、杨注、还有单雄信,全都被拖出来斩了。杀得干脆利落。
古代“杀降”算大忌讳,真不吉利。但李世民偏就这么干了。尤其是单雄信,一刀下去,那帮老兄弟哭得稀里哗啦。有个细节,《旧唐书》写得特别狠:李勣(徐茂公)为他求情,不成,当场割自己大腿肉吃。这画面……搁今天绝对热搜第一。
有意思的是,这批瓦岗旧部里头,有些活下来还混成了国公,比如秦琼和程咬金。他俩当时就在洛阳城外打仗立功,一个封翼国公,一个宿国公。按说,要是真铁哥们儿,他们出面说句话,也许能救命?可惜没有。
其实秦琼跟单雄信关系远没小说吹的那么铁。“生死兄弟”?想多了吧!瓦岗军那会儿互相之间明争暗斗比拼命还厉害。张须陀——秦琼以前老上司,就是被瓦岗军围死的。这梁子结下,可不是三言两语能化解。
至于程咬金,他也是后来才跟秦琼搭上线,一起投奔唐朝的。在瓦岗的时候,都各自忙着升官发财,哪顾别人死活?
回头看时间线更乱:李密反叛被宰,是武德元年腊月三十;秦琼、程咬金武德二年二月才归顺唐朝;等到武德四年三月轮到单雄信开城投降,人早换了一拨又一拨。这种时候,还指望谁替你求情?太天真!
不过最关键还是这事儿根本不是私人恩怨,也没人专门针对谁家谁家报仇雪恨啥的。什么“李渊射杀过他哥哥”,全是演义瞎编。《新唐书》《旧唐书》都找不到影子。一切都是权力博弈里的小棋子罢了。
再一个冷知识——别以为所有英雄豪杰都是江湖义气,“良禽择木而栖”听起来很美,其实就是哪里好混去哪儿呗。当初翟让被捅的时候,单雄信也没见多忠心啊,该磕头磕头,该转向转向。不然怎么会在王世充手底下做“大将军”呢?
现在问题来了,为啥偏偏要弄死他?理由还真不少:
大环境摆在那儿——瓦岗系太多人。如果全收编进来,不怕闹分裂吗?前车之鉴就是李密,他以为自己还能翻盘,就靠那些老部下呼应。所以必须有人祭旗,让大家看看态度,“别惦记造反,否则你们也这样”。
说白点,就是用不起这个人。“售价”高啊!人在王世充那里已经是一号人物,你让他来给你打工,还不如直接省事送走。他这种性格,也不会心甘情愿屈居人下,更别提像尉迟敬德那样彻底倒戈效忠。不放心呐!
第三点,也是最致命的一条:“轻于去就”。翻译一下,就是墙头草属性严重。这种人今儿给你卖命,明天遇见更好的主子立马掉头走。当初翟让挂掉后,他马上抱上新老板的大腿,这操作换作任何皇帝都会警惕吧?
有趣的是,同样背景的人并非都要倒霉,比如徐茂公(即后来的李勣)。但仔细扒拉史料,你会发现这哥们八面玲珑,会做人,每次战胜都把赏赐分给手底下一堆小弟,把名声刷满。而且他从来不表现出独立山头、不服管教这一套,对朝廷一直装乖巧模范生形象,很懂规矩。(当然私底下是不是这样另说)
再比如尉迟敬德,人狠话少,上阵冲锋不要命,但一旦认准主子就掏心掏肺。从战术角度讲,这类猛将比左右摇摆的人靠谱多了。而且关键时刻救过太宗两次,这份功劳别人学不了啊!
回来说回现场,当时很多同僚跪地磕破脑袋替他说好话,包括徐茂公。但越是这样越容易引起怀疑:万一以后这些人搞小团体怎么办?特别是如果放过这个带头大哥,下属只会觉得“原来可以谈条件”,以后怎么管队伍?
顺便补一句,那些所谓“英雄惜英雄”的戏码,多半只是后人的浪漫想象罢了。在权力场上,没有永远可靠的小伙伴,只看有没有利用价值,以及是否安全可控。一旦超标或者难驯服,再大的本事也留不得。
有网友总问,如果真的像《隋唐演义》写的一样兄弟情深,为啥没人救呢?我只能说现实比小说残酷多啦。有时候连一句辩解的话都不会有人替你讲,更何况冒风险保一个前敌对势力的大佬呢……
最后扔个开放式问题吧,如果当初秦叔宝真的豁出去硬保他的老伙计,会发生什么意外剧情吗?或者假如徐茂公低调一点、不公开求情,是不是结果又不同……历史总爱留下这种谜团,看资料看到这里,我脑袋瓜还是绕不过去,有没有同道中人为我支支招?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网友评论,不构成历史结论,仅供交流探讨参考
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